WFU

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

你的家也是你的黑洞嗎?和你一起聊聊家庭氣氛

 

 嗨!我是雅婷心理師~

時間,咻~一下就過去啦,今天是2/5,大年初五,星期六

當初傳說中(?)橫跨兩個周末的農曆過年,轉眼來到第二個周末

這也意味著,農曆過年的年假就要結束了。

這個農曆過年假期,你過得好嗎?


因為我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臨床護理師

有許多親近的朋友都是第一線的醫療人員

這次過年,有不少人因為防疫的正當理由不用返回原生家庭過節

反而大大鬆了一口氣


我的朋友當中很多人會講到,其實成長過程中,家庭生活並不愉快

甚至,早年的家庭生活是他們人生中極為痛苦甚至傷痛的來源

與原生家庭的生活經驗,似乎不總是如同市井歌謠傳頌的那般美好

群組裡

好友A說:

「回去也是聽我媽抱怨我爸,我媽永遠在抱怨,我爸從以前是如何可惡,如何在奶奶姑姑們欺負她的時候都默不作聲,甚至還幫腔欺負她」  

「我小時候負責考好成績,讓我媽可以抬頭挺胸,可是我真的已經累了」


好友B

「過年我大概只有急刀啦,但是我還是沒有多想就說我要值班,不回去了」

「我家就是我的黑洞,只要回台中,就覺得人生又被拉進去一種絕望」

無止盡的爭吵,我也不懂他們為什麼不離婚呢?以前說我們還小,我現在都嗶嗶嗶的要四十歲了,他們還不離婚?!」


好友C

 「沒錯!就是黑洞這種感覺!」

  「我爸媽從小就要我們手足競爭,彼此比較,獲得好成績。我成績很好備受喜愛,但是,我也從此斷送了和手足之間的關係」

他們不會知道,被自己兄弟姊妹當成假想敵的感覺有多痛苦。我長大之後,花了很多時間,才"稍微"學會怎麼和同學合作和相處」


雖然,群組裡的聊天,充滿著我們一貫的無厘頭笑鬧風格,但是,我想

我們都知道

在字裡行間,這些充滿傷口的文字,要捱過人生前面將近三十年的日子

那該有多麼的疼痛。


我最近因為備課的機會,又重新整理了早年家庭生活的相關文獻

綜和這些研究對於家庭生活的涵蓋層面,大多可以分為:

父母之間的夫妻關係、夫妻衝突、親子關係、父母的教養風格

父母對於孩子的課業要求、手足之間的相處、家庭的經濟

家庭其他成員的相處情況

 其中我對於一個主題的研究發現印象深刻1

1.父母之間的夫妻衝突對於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高於親子衝突與課業壓力

2.父母之間感情不睦、夫妻衝突會形成負向家庭氣氛,

負向家庭氣氛對於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就算是正向的親子關係也無法完全彌補。

(
白話文就是說:假設有一對夫妻彼此之間關係不睦,卻不積極改善;
即使他們各自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不錯,但仍無法彌補負向家庭氣氛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 2


負向甚至惡性的家庭氣氛,就像是一台故障的聲音撥放器
不斷發出讓人心煩甚至害怕的噪音,
但是大人們,卻裝作沒有聽見。


家庭是一個孩子對於外在世界最初始的雛型,是認知的、情緒的,也是身體記憶

每次遇見類似的主題,我也的確理解:

很多父母,撐著沒有處理感情早已不睦的問題,真的是為了孩子。

可惜的是,他們誤會了

以為只要好好照顧孩子,讓孩子吃好睡好親子關係好,就夠了

他們沒有發現,孩子更需要的,是安全感

是父母親自示範:「如何與親愛的人,建立讓人安心的關係」

因為家,是一個營造與孕育關係的場所,孩子透過家庭生活,與雙親連結

對孩子而言,家就是全世界;對於世界與他自己,也從這裡慢慢描繪成型。

 

嘿!您也是,心裡愛著孩子卻掙扎於家庭裡各種衝突的父母嗎?

如果這是你,我想和你分享:

父母活得好,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最重要而且堅實的滋養根基

所以好不好?這一次的新年,讓我站在你身旁,給你一點勇氣

今年,就鼓起勇氣正視家庭裡的衝突吧

也許是夫妻之間的、也許是您自己與年邁父母之間的、親子之間的

哪怕最後只能正視一些些,只能進展一點點,也都無妨

覺察就是改變的開始,那也許不容易,但很值得練習

照顧孩子,也請別忘記,好好照顧你自己。



--後記--

1.
研究資料可參考

陳毓文、鄭麗珍(2001)。青少年自傷行為分析及其因應對策Vol. 1009000821)。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

王淑卿(2004)。國中生父母衝突、親子衝突、課業壓力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田光祐、譚子文、董旭英(2018)。個人、家庭與學校因素及社會支持與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之關聯性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0(2)43-88.

APA這吃人時間的邪惡巨獸,居然已經發展到第7版了!!!

2.關於夫妻之間關係不佳,但是親子關係好這件事,還有很多可以好好討論的議題,不過礙於篇幅,我就沒有在正文中說下去了

對我來說,我認為「夫妻關係不佳但親子關係好」是一件非常困難達成的任務。

因為,親子關係某些部分就是建立在夫妻關係這個次系統上,孩子很難不會出於本能的想要照顧雙親當中的任何一方;
更何況,多數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關係中拉攏孩子成為同盟,這些都很容易讓孩子成為親職化的小孩

舉例來說,安慰媽媽和媽媽一起解決婚姻裡遭遇的困難,這個人應該是爸爸,這些是成人才有足夠能力而且應該完成的事情。
但是現在安慰媽媽,聽媽媽訴苦,陪著媽媽幫媽媽想辦法,卻變成一個孩子在做的事。

親職化小孩,意味著父母(成人)的失職、失功能,讓孩子提早結束童年,起身擔負父母的親職任務,就像做家事、煮飯菜、照顧弟妹,甚至在小小年紀就成為家裡的經濟支柱。
※但請別誤會,並不是請孩子幫忙做家事或協助照顧關心其他家人就是親職化
而是在家庭的互動裡,對孩子傳達出:
「照顧___是你的責任!」
( ___可以是:照顧家庭成員的情緒、照顧弟妹、照顧家庭經濟等等)

國內外相關的研究發現,親職化孩子有非常強烈的「不公平感」和「不信任感、孤獨感」父母在過去還沒有滿足孩子"被照顧"的需求,就要求這個孩子去執行他無法勝任的照顧任務
(像是照顧在婚姻裡受傷的父親或母親、肩負起照顧其他手足的親職責任)
這使得孩子也會發展出:
「不會有人會照顧我的,我只能靠我自己」;
「因為大人也無法照顧我,所以我一定要表現好,我才會安全」這樣充滿不安的信念。

--

嗨!我是雅婷心理師,和你一起,找回原本就夠好的自己